读王雨三《治病法轨》有感作者/云冲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01比诊脉细节更加重要是思维框架
图片
图片
古人云:“思之思之,鬼神通之。”竟于《内经》中“人迎紧盛伤于风,气口紧盛伤于食”,悟得:阳盛阴虚、阴盛阳虚,亦能于左右手之脉息中辨别之。再于古人谓“左半身属血,右半身属气”,得:左手脉以候血之虚实,及右手脉以候气之虚实。以至微、至渺、至繁、至杂、茫无所自之道,阐而为至显、至明、至简、至易之法。不独后学者之易于入门,即治病自有一定之把握也。
盖凡百病症,不外乎表里、阴阳、气血、虚实之偏胜。如能辨明其表里、阴阳、气血、虚实,则虽有千变万化之病情,以温、凉、补、泻之法调其偏胜则未有不愈者。爰特不揣鄙陋,谨将生平经验所得之表里、阴阳、气血、虚实之理而详辨之。此即《内经》所谓“知其要者,一言而终”之旨也。霖数十年来依此法治病,竟丝毫不爽。此非夸张其说,惊奇炫世以惑人,亦非敢沽名要誉,作被辞邪说以自欺,实本于济世之热忱而不能自己也。
——内容节选自《治病法轨·自序》
图片
365站群要点①:脉诊并非虚无缥缈、复杂繁琐的东西,它讲述的是最简洁明白的道理。初学时一定是越简洁越好,请务必先建立这样的认知。如:左手脉候阴血强弱,右手脉候阳气多少。先有这样的整体框架,再填充要点。要点②:病有千万种,但归根结底是气血(阴阳)、表里、虚实、寒热出现了偏差,我们需要通过脉诊来探求这种偏差,进而选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这与应象脉法体系所讲述的理论框架基本一致,即浮沉看表里;弦滑辨寒热;有力无力分虚实;左右脉观气血盛衰。02何为人迎、气口
图片
图片
盖两手之脉,左为人迎,右为气口。《内经》云:人迎紧盛伤于风,岂非宜汗;气口紧盛伤于食,岂非宜下。盖人迎者,左关也。左关是肝,为风木之脏。左尺膀胱,为寒水之脏。风入于肝,寒入于膀胱,乃同气相求、物与类聚之义。气口者,右关也。右关属于脾胃,为中央之土。四旁有病,必及中央故热邪入胃腑,有燥屎,乃可下。
——内容节选自《治病法轨·辨阳盛阴虚、阳虚阴盛》
图片
要点①:关于人迎气口理论具体解读可参考谢相智老师《脉法自然:明人迎气口·解伤寒条文》小课。这里我们只看要点:左脉为人迎,代表风木。右脉为气口,属脾胃。再进一步,左脉主外感,右脉主内伤。这里延伸一下。《内外伤辨惑论》提到:外感寒邪,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,按之洪大;紧者、急甚于弦......若外感风邪,则人迎脉缓,而大于气口一倍......内伤饮食,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,伤之重者,过在少阴则两倍,太阴则三倍,此内伤饮食之脉。结论1:外感病,左脉强于右脉。单纯外感伤寒——左脉浮紧,按之有力。单纯外感风邪——左脉缓。注:紧急甚于弦,表示紧脉的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。用应象脉法语言表述,弦脉代表血管壁,紧脉则代表绷紧的血管壁。另,应象脉法体系中寸脉浮才归为浮,即李东垣所说的左寸浮。结论2:右脉主内伤,“热邪入胃腑,有燥屎,乃可下”,意思是:右关脉沉实有力,才可考虑下法。换句话说,别忌惮下法,只要右关脉沉实有力就放胆用下法。03左右脉意义

图片
图片
况左为心、包络、肝、胆、肾、膀胱、小肠,属血,血为阴。左脉盛即是阴盛,左脉虚即是阴虚。右为肺、膻中、脾、胃、命门、大肠,属气,气为阳。右手脉盛,即是阳盛,右手脉虚,即是阳虚。且汗为血液,左手脉虚,即是血液虚之,岂可汗之以劫尽其血液乎。胃为中士,万物所归,各经之热邪入里,无不归及于胃腑,胃腑实热必右关脉滑盛,故下之以泻阳存阴。由此观之,以左右手脉之虚盛,而决汗下,岂非确切不移之至理乎。
——内容节选自《治病法轨·辨阳盛阴虚、阳虚阴盛》
图片
要点①:地气上升为云,天气下降为雨,此为天地气化之理。那如果把天地气化过程放在左右脉上,哪个为天,哪个为地呢?其实我们只需要清楚天清地浊的道理就够。左脉主心、肝、肾,右脉主肺、脾、命门,哪个偏实,哪个偏空呢?显然,左脉所主以实为顺,粗俗来讲就是实心的好,右脉所主以空为顺,空心的好。所以左脉的本体是有形的地,而右脉本体则是无形的天空,一则为阴、血,一则为阳、气。左脉有形的体,反而要上升为云,说明它的作用方向是向上、偏于阳的,故而左脉异常体现在外感;右脉无形的体,反而要下降为雨,说明作用方向向内向下、偏于阴的,故而右脉异常体现在内伤。结论:左脉体为地,为有形之血,而用在阳,体现升发之特性;右脉体为天,为无形之气,而用在阴,体现敛降之趋势。血气同源互生,与天地气化相合,此为永恒不变之真理。要点②:左脉虚——阴、血少;右脉虚——阳、气少,均是体少而用多。左脉虚为主,即用滋阴养血法,右脉虚为主,即用补气温阳法。04左右脉治法I
前面我们提到左脉体为阴,用在阳;右脉体为阳,用在阴。现在我们来聊左右脉偏实的意义及治法。我们看下图↓图片
——内容节选自《治病法轨·平则无病,不平则病论》要点①:第一个图画所示,左脉相较于右脉偏弱,即左脉体<右脉体,也就是这个人阴偏虚,阳偏盛,这种情况下我们须泻其多余的阳,滋补少去的阴,以达到阴阳平衡。所以采用下法为主以泻阳盛,仲景急下三阴,承气汤挽救阴津就是这个思路。从用来看,左边托盘在上,说明左脉过用,那还能用发汗、利小便这种增强用的治法嘛?当然不能!要点②:第二个图画与前者相反。右脉较左脉弱,同样说的是体,这个人是阳偏虚,阴偏盛了,有形的物质多了。所以我们要用泻掉多余的阴分,补上缺掉的阳。故采用发汗、利下之法处理阴有余,兼以补气温阳处理阳、气不足。从用的角度来看,右边托盘在上,说明阳气这边过度地转化为阴了,那还能用降下的治法再增强用嘛?当然也不能了!总结:右脉强于左脉,为阳有余而阴不足,治以清降大法为主,泻阳补阴;左脉强于右脉,为阴有余而阳不足,治以发汗、利下大法为主,泻阴补阳。05左右脉治法II
前面我们提到左脉治法为:不足则滋阴养血,过盛则发汗、利下。右脉治法为:不足则温阳补气,过盛则(清热)降下。接着我们大致先区分一下,什么时候用发汗,什么时候用利下。图片
图片
又:膀胱于左手候之,邪从足太阳膀胱经而入,故左脉盛。毛孔者,膀胱之门户也,是以仲景治法,脉浮为邪在太阳表,则汗之;脉沉弦为邪在太阳腑,则利之。胃与大肠于右手脉候之,故右关沉滑且盛,是热邪入于足阳明(大肠)胃腑,唯有下之以开后门而袪之为最易也。唯右脉浮弦且长者,是邪在阳明之表分也,宣用葛根汤。
以汗之,非可下之症也。若脉在中候滑数且长者,是热在阳明之气分也,宜用白虎汤以治之。必须右关脉沉实且滑者,方为应下之症也。
——内容节选自《治病法轨·辨阳盛阴虚、阳虚阴盛》
图片
要点①:左脉较右脉有力,且脉浮弦紧而沉取有力时,宜用汗法。这里面有几个前提,第一,得是左脉偏盛;第二,得是脉偏浮,前面提到了,寸脉浮取即得才为浮脉;第三,左脉还得沉取有力,不是软弱按之无力那种。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,其实就是太阳伤寒了,我们就用汗法处理,像是麻黄汤就针对的这种脉象。要点②:利法同样是在左脉较右脉有力时考虑,利小便侧重的是让邪气从膀胱而出,与运用汗法不同的点在于邪气所在的层次和位置更偏里、下。所以脉位也应更靠近下、里,也就是脉位偏沉。OK!左脉沉弦而有力时,选用利法。除了汗法和利法外,我们再看右脉偏盛这边的治法。要点①:右脉有力,本该用清降治法处理,但假如脉位偏浮,即右脉浮弦。那这个祛邪通路更靠近肌肉毛孔(全息思维,脉位偏浮则邪气更靠近体表),所以用葛根汤开太阳的方法也是可行的。同理,当右脉的脉位再偏下一点,靠近脉中线时,这时代表热邪在阳明气分最多。所以用白虎汤。脉位再往下,当脉位低于中线时,代表热邪已在阳明胃腑、大肠了,得用承气汤类了。总结:左脉浮弦,沉取有力——汗法,左脉沉弦有力——利小便;右脉浮弦,沉取有力——疏散,右脉中取明显+沉取有力——清法,右脉沉取才得,且有力——下法(不一定是关部,只要沉取才得,皆可以考虑用下法,因为从全息来看,病邪已在较深较里的位置了)未完待续......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